文章目录
  1. 惰性是什么
  2. 习惯是什么
  3. 如何改变
    1. 营造适合的环境
    2. 目标过于抽象
    3. 提醒自己该做什么
    4. 懒惰都有其因
  4. 换一种角度谈懒惰
    1. 为什么会表现出惰性
    2. 缩短反馈和努力的时间间隔
    3.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4. 提高自控力也很重要
    5. 进化心理学角度讲惰性对现代人的危害
    6. 没有懒惰的人
    7. 弄清问题关键所在
    8. 你该思考的问题
  5. about me.

习惯与惰性

克服自己的惰性:惰性是与生俱来的,惰性是人生最顽固的敌人;惰性会磨灭人的意志;惰性使人失去理想;惰性使人陷入混沌;惰性使人消沉;惰性还会使人一事无成;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1815 年,印度尼西亚火山爆发,粮食大量欠收,当时被作为交通工具的马因为缺少食料而被大批宰杀。于是,街上就出现一堆懒人因为没有车坐而唉声叹气!
结果,这件事促成了自行车的发明。 1817 年德国人 KarlDrais 发明了第一辆人力脚踏车。没马车坐,有车骑总比走路好呀!
发明,是辛苦的。创意、创新要实践确实需要全心全意的努力。就这一点,爱迪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的努力”的说法是对的。
不过别忘了,需要才是发明之母。有需求,才会有创意跟创新的空间。而讲到需求,就是因为我们都很懒,才会有需求。所以科技始终始于人性。人的什么性?惰性!
克赖斯勒汽车的创办人曾说过,每次我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就会去找一个懒人过来,把事情交给他。然后,这家伙通常都能想出一个解决方法!
懒人跟创意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一边,爱迪生说“一分天才,九十九分的努力”。可是,另一边就会有人提醒你,说这句话的爱迪生,他本人,就是一个超级大懒人。

惰性是什么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感觉到,在自己或别人身上存在着“惰性”。
这种“惰性”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虽然都试图改变它,但却始终是心有意而力不足。
惰性是指懒散、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一种消极心理表现,简单说就是不愿动脑、不愿动手,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惰性”就是一个字“懒”。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都有过三分钟热度,然而因为未能坚持,到最后只有放弃。而一旦让惰性在心里滋长,也就消磨了人的斗志,享受悠闲快活便顺理成章了。
分析一下懒惰的原因,无非是因为要去做的事情比你现在所做的或所想的更麻烦、更累。 “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而不在客观的事”,你所有的惰性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心理上的不愿意。
懒惰散漫的人一般都有懦弱、爱逃避责任的特质。惰性偶尔会在你不愿面对某件事时悄然来临,比如做无聊的家务事,或者碰到不好对付的人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喘不过气来,开始想要逃避。

习惯是什么

为什么改变习惯这么难?因为“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是自动化的、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完成的行为或思维方式,几乎是条件反射了。想强行终止一条反射弧,自然没那么容易。
在习惯养成这件事上,并不存在什么起效迅速的方法。比如像是在早餐之前喝一杯水这种简单习惯可以在三周之内养成,而其他更具有挑战性的行为则要花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才能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习惯就是习惯,任何人都无法把它一下扔到窗外,只有耐心才能把它一步一步从楼上哄诱下来。 —— 马克•吐温

如何改变

鸟只有在加速和上升的时候,才会猛烈地拍打翅膀,其余时间只是张开翅膀在空中滑翔。
人类也是如此,很多人热爱轮廓分明的腹肌,原本计划每天进行高强度锻炼。然而才开始没多久,那一开始迸发出来的精力和冲劲已戛然而止。不幸的是,不像鸟可以张开翅膀——筋疲力尽时无法优雅的滑翔,只能举手投降。
不过,还是学会了一点:可以藉助一开始的爆发来进行长途旅行。每当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开始时总会雄心壮志信誓旦旦,可以利用这些“三分钟热度”来塑造一个有利于培养习惯的环境。

营造适合的环境

把冰箱里面的零食和可口可乐等东西通通撤走,只留下蔬菜或其他健康食品;可以把所有的甜食都藏在踮脚也够不着的柜子里;可以在家门旁的墙上弄一个钩,把水瓶挂在上面,平时出门时就能顺手带上。总而言之,想要养成习惯,首先要让这种行为在环境中受到的阻力最小化。
比如,对于喜欢一边喝啤酒一边看球赛的人,如果不在冰箱里放啤酒,等到看球赛的时候,忍不住去买啤酒了,你就战胜了懒惰;不去的话,你就战胜了酒瘾。

目标过于抽象

回忆一下你最近做的一个梦。在梦里你长怎么样,穿着怎么样的衣服?这个梦发生在什么地方,是在一个绿色的森林中,还是一个红色的房间?房间里的床是什么样子的?恐怕再努力也无法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场景。
事实上,人们容易高估自己掌握的信息。刚刚读完一本书时,都以为自己能够完整地向别人阐述书中某一章节的内容,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除非再次研读那一部分。
无论是想象还是规划,总是过于抽象。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知道自己实际上该做什么;我们要做的是把目标细分为一个一个具体的行动。
有人常说想要养成“健康饮食”或“多做运动”的习惯,他们总是把结果挂在嘴边,而不多想一下行为。你该怎么吃得更健康?每天把色拉当午餐不失为一种方法。
同理,想着“每天晚饭后在家附近散步”要比想着“多做运动”好得多。吃色拉和散步才是需要去想象和规划的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将变成你的习惯。

提醒自己该做什么

繁忙的生活常常令人分身乏术,只能在被动地防守,不让自己被严重损耗,无法把握节奏,等到闲下来了,很难想得起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又应该如何去做。所以,在家里或者工作场所中设置一些提示变得极其重要:
如果想要每天多喝点水,确保打开冰箱的第一眼就能看到水瓶,把保温杯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如果想要去健身房,把训练鞋放在家门前。如果想要晨跑,在日程应用里面 7:00 的位置设置“去跑步”,然后设置好闹钟。

懒惰都有其因

懒惰也是身体传达重要信息的一种途径。懒,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可能是因为摄取的蛋白质不足,又或是有着不良饮食习惯;可能是心神恍惚,惶惶不可终日。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要先解决根本的问题再开始锦上添花。比如打算每天奔跑10公里之前,先确保睡眠充足和营养均衡。

换一种角度谈懒惰

所谓的懒惰与勤奋,就像所谓的私心与公心一样,本身并没有对错。试想,如果你再写一行代码就能得到一亿美金。
你做还是不做?这是所谓的投入与产出。
什么是投入,什么是产出呢?
投入是损失掉的现在的利益,譬如说为了写代码放弃了休息。产出是得到的未来的利益,譬如说那一亿美金。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如何避免懒惰呢?
减小现期的损失。比如写代码,可以以一种更舒适的方式写,例如打开音乐。这样可以间接的增大了回报率。
增大未来的收益。比如写代码的同时,学会一门新的语言。
提升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写的这行代码这有一半的可能性可以解决问题,或者一定可以解决问题,这动力是明显不同的。

为什么会表现出惰性

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潜意识里会把劳动报酬和付出进行比对,划算的话就做,不划算就不做。如果一个诱人的诱惑近在眼前,大部分人都会立马扑上去,动力十足。但是如果这个诱惑离的很远,动力则会大减,即使潜在的获得远大于需要作出的努力,这时候人们表现出来的就是惰性。当奖励与付出之间时间间隔比较长的情况下,人就会表现出惰性。

缩短反馈和努力的时间间隔

这和猫表现的一样,如果把一只干鱼放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它很快就走过去吃掉。如果很多干鱼等距离排成一条路径,那它就会跟着这条路径一直往前走。
人也一样,有一些任务并不能看到预期的做完这件任务后的奖励。人在潜意识里就会进行权衡,将付出这件事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能获得的回报进行对比。奖励越大,或者奖励和努力的时间间隔越小,动力就会越大。时间间隔比奖励程度的影响会更大,一个奖励即使再大,但是如果需要很久以后才能获得,就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动力大减。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爱情、吃饭、睡觉实现的是本我,它影响巨大,违背它会让人非常之不舒服;工作实现的是自我,需要屈从于现实世界的规则,从而让自己在现实世界能够生存下来,他代表社会性,也是为人的根本,没有它,人类就不会有分工协作,不会有现代文明;超我则是所期望的自己,他代表了人的追求目标、梦想、方向。
本我有着超强的影响力,只有在满足它的前提下,才能舒服的去实现自我和超我,否则则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的作用,这是人的特性。

提高自控力也很重要

惩罚和奖励一样,能实现同样的功能,那就是反馈。奖励是正反馈,惩罚是负反馈。驯兽师就常常将奖励和惩罚结合起来,以训练狮子做出预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驯兽师代表了狮子的超我,同时又起到监管者的作用。不过驯兽师这个超我是单独分离出来的,他训练狮子是为了能够获得工资,从而生存下来。但人的超我无法单独分离出来,并起监管作用。必须得由其他人来负责,比如父母,老师。
如果一个人需要“驯兽师”管你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代表了这人不够独立和成熟。成熟的人不需要“驯兽师”。人要在现实世界生存下来,或者实现梦想,就必须要有自控力。
自控力其实就是人能忍受更长反馈间隔的能力。自控力越强的人,就越能朝着更长期的目标努力,因为他能忍受更长时间没有奖励只能默默努力的过程。有一个实验:考验小孩是否能忍受不吃眼前的蛋糕,从而获得更多蛋糕作为奖励。后期跟进调查发现,能够忍住不吃眼前的蛋糕的小孩长大后更容易成功,这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小孩能忍受的反馈间隔更长,这种特性有利于追求更长远的目标。

进化心理学角度讲惰性对现代人的危害

惰性的背后其实是人进化出来的一个很好的特性,这种特性很适用于原始社会,因为那时候的反馈周期都很短,没有现代人需要的长期目标。但是现代社会很不一样,现代人需要完成很多长期目标才能生存得更好。现在要想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得要自控力的辅助,也就是延长能忍受的最大反馈间隔,古今中外的许多伟人常常是忍辱负重几十载才获得成功,比如卧薪尝胆。

没有懒惰的人

人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他世界观里的最优选择。这个关于选择的系统贯穿了人类历史,能超越它的人凤毛麟角。
人为什么受伤会痛?想象一个没有痛觉的原始人种,就像一个机器人,受伤流血不会让他产生不适感,也就不会浪费精力去治疗,而大部分人则带有这个设计,可以让我们简单迅捷的对特定刺激做出正确反应,比如冷、烫、苦。这个系统就是感受,对快乐会希望保持,对痛苦则希望规避。
就像早上起床一样,如果没有比睡懒觉更重要的事,我为什么要起来?
所以说,人的每一个选择,都只是自己的权衡问题,但因为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差异,只能说,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选择是自己的世界观下最优的。
想打破原来的平衡,能量必须够大。比如要一个人戒烟,老婆骂两句,明天就忘了。一张肺癌诊断书,估计就会天天郁郁寡欢,哪里还会记得抽烟。
很多人逆袭成功,都是由于刺激,一下子经历了难以承受的事情,比如破产等。打破了平衡,借助这个刺激的能量改变自己。
就连一些病毒的 DNA 复制也一样,在舒适的环境下倾向于不断复制自身,在混乱不适宜的环境下倾向于制造更多的突变。

弄清问题关键所在

如果你已经能感觉到自己的惰性的时候,每次它将要闯入身体的时候,好好想想目前的问题。惰性其实是一种症状,它不是问题的根源。为什么你提不起兴致了?你累了,不堪重负了,还是恐惧了,受伤了,或者只是缺乏点前进的动力?大多情况下,问题的根结比你想象的要小,你完全可以摆脱它,轻松得出乎你的意料。
无论是什么让你有心结,尽量把它挖掘出来。大多时候只是某个特定的问题,或是枝末小节罢了。找出根源所在,你才能对付它。
要是你的心受伤了,唯一能治愈你的是时间。悲戚、伤感,所有的一切负面情绪都不会随着你的意愿而消失。伤口是要时间来平复的。给自己少一点压力,不要再让自己感到心痛,也许是最好的灵丹妙药。
如果觉得生活的动力不够,可以想想:怎样可以改变你的生活规律呢?是否可以把自己放在全新的环境当中,或者是否有什么邪念需要克服呢?自己每天的生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用你的内心感觉来找答案。比如音乐、美食、景色、声音等等。

你该思考的问题

经常回想你的问题或目标,想想他们的重要性和价值何在?
这件事如果暂时放下,或者无视掉,后果我是否可以承担得起?
是否有了别人帮忙或分享经验以后,这件事我会做得更好?
我用的处理方式对吗?
我是否对自己的期望过分完美主义?

about me.

我一直都比较重视习惯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它的重要性。
我认识的人里面,比较有成就的了都有一套好习惯,这些习惯在他们自己看来是最适合自己的。然而,这么对比起来,我认识的那些平凡的人,似乎就活该自己平凡。
他们总是拥有着各种坏习惯,作为朋友,我提醒、暗示过多次。不过,或许是因为我比较强势,所以他们每次都是点头答应,然而我那时候明知道他们是不懂装懂,就是不想听了,我也无可奈何。
对于这种人,相信他们在不久的未来,会发现为什么不知不觉我就冷落了他。可实际上,是我冷落了么?可能是吧。怪我在前进的同时,他们在原地不动甚至倒退?怪我没有用非常强势的手段提醒他们?
我们只是朋友,朋友的义务有限,我觉得我做到了,剩下的该是你父母该做的了,其实剩下的都是你自己要做的。
发现生活中有一种人,总是说别人变了。是因为别人前进的同时丢失了以往的初心么?似乎是的。
然而还有一种人,自己变了,却说别人变了?似乎,都变了吧。
想着认识的人经年之后还是之前的样子,似乎很难做到。我能做到的只是,用之前的自己接触之前的人。